3年150家電池企業倒閉
來源:【auto58.com】-新能源車專業發布平臺
刷新日期:2025-05-09 09:14:43
查看次數:18243
2015年頂峰時期,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有240多家;到了今年上半年,存活的電池廠家只剩下93家,縮水近六成。有超過150家電池廠倒閉。
《動力電池藍皮書》顯示,2015年頂峰時期,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有240多家;到了今年上半年,存活的電池廠家只剩下93家,縮水近六成。有超過150家電池廠倒閉。
其實不只是電池行業,其他實體行業相信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新聞里工廠倒閉,關停,企業破產的消息越來越多!
回款難成導火索
某新能源電池企業的一場“欠薪門”讓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間的“三角債”浮出水面。
據這家企業此前說法,“受新能源行業影響,公司當前有12億元應收賬款尚未收回,導致部分已離職員工的補償金、工資和報銷款沒有及時兌付。”對于12億元應收賬款的是否收回?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國能電池區域銷售經理處獲悉,“截至上個月,好像還有將近10個億賬款沒有收回來。”
數據顯示,這家企業在2018年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企業中排第8名,但2019上半年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 中不見他們的電池身影。
回款難成了一個繩索,扼住了大部分企業的咽喉!
這家電池企業經理這么和小鋰說:
“2016~2018年3年間,動力電池裝機量比較大。但2017年國家補貼的門檻提高了,車廠沒能及時拿到補貼,也沒有給貨款,資金壓力基本上都壓在電池廠身上。另外加上之前墊款太多,那時候基本上給個預付款,電池廠就供貨過去了,整個市場都是這樣。現在我們的商務政策是付95%,5%的質押款。”
資金鏈斷條直接帶給企業的影響極其嚴重,而且往往都是一家企業資金鏈斷裂,緊跟著幾家企業都出現了危機!由于收不回來款,導致無法付給員工和其他項目資金,這樣的新聞小鋰今年已經多次分享給大家了。。。。。。
假如說回款難只是企業倒閉破產的導火索,那惡性的價格競爭恐怕是壓倒許多許多小企業的最直接原因了!惡性價格競爭使得企業的現金流降到了最低,在遇到回款難這樣的問題,直接導致無法承擔,不僅僅傷害了市場,也讓自己的企業喪失了應急的能力!
惡性價格競爭壓塌了更多企業
近年來,各行各業是如履薄冰,在逆境中求生存。各行業各種“倒閉”、“關停”、“破產”、“轉讓”、“合并”、“拖欠工資”、“業績下滑”、“虧損”的消息不絕于耳。
除了這些政策法規之外,內在的低價惡性競爭也在吞噬企業的好光景。為了維系客戶、保證有生意可做,一些人不惜以“保本”姿態賣貨,加重了更多中小型企業倒閉風險。現在看來,比“回款難”更可怕的是“低價競爭”。
網上一則很火的因“低價競爭,捅死同行”的新聞傳遍各大媒體,事情是這樣的:
2017年5月,江西永修一家電動車店的老板大白天被同行用刀捅死。原來一個顧客先是在對面店問換購48V20AH的電池什么價,店主看見是自己的老顧客。就報價400元,誰知顧客還嫌貴,走了。來到對面一家店問價,店老板報價260元換購,成交之后,顧客還跑到對面店質問老板,一樣的牌子別人換購260元,而你賣我400元,我還是你的老顧客,平時還不知道你黑我多少錢?店主一氣之下,從家里拿出一把刀,來到對面店里,連捅三刀,把剛剛換完電池的店老板殺了。
今年,企業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狀況,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生意確實不好做!若是選擇“低利潤增大銷量”的運營模式維持生存,就像江西電池案例一樣,不賺錢都要維系客戶、維持生產,競相降低商品的市場價格,有的甚至銷售價比成本價都低。
這種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優質產品的廠家經營遭遇困境,同時更是加快了中小電池廠家倒閉的速度。這種“亞健康”運營模式最終會成為企業的致命傷害,所以部分中小型企業只能得到被市場淘汰的結局。
打價格戰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低價競爭受傷吃虧的最終還是企業自身,無經濟效益甚至虧本經營,這樣的經營模式持續不了多久,而且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也喪失了從產品開發、工藝創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到頭來會發現這是條死胡同,只能造成惡性循環,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