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值得載入史冊的單月之一,根據中汽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該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刷新歷史新高,分別達到28.4萬輛和27.1萬輛,創下環比增長14.3%和5.8%,同比增長1.7倍和1.6倍的佳績。在國家補貼不斷退坡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退反進的強勢表現恰恰說明了這一場廣闊的前景與活力。
而7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欣欣向榮自然離不開以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為代表本土頭部新勢力企業的活躍表現。根據乘聯會7月銷量數據顯示,“蔚小理威”總計交付28,701臺,平均同比增長超200%,占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近13%,總體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活力。
眾所周知,新勢力們的銷量數據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每逢銷量公布之日便能輕而易舉沖上“市場熱搜”,誰多誰少的爭論不絕于耳。顯而易見,人們長期以來對新勢力銷量的關注過于聚焦在“銷售總量”方面,而甚少關注新勢力內部對于各自細分市場的深耕。事實上,“蔚小理威”雖同為新勢力,但各自面對的競賽跑道并不相同,忽視細分賽道的差別將在極大地影響各方觀察者們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客觀認知與判斷,進而得出包含誤差的結論。
電動汽車30萬元以上級細分市場7月銷量排行
舉例來說,面對“蔚來為什么賣不過五菱MINI”的問題,創始人李斌表示這種比較沒有意義,蔚來關注的是市場真正欠缺的智能電動產品。其潛臺詞很明顯,即主打30萬以上級細分市場的蔚來與五菱分屬不同細分賽道,單純比較雙方銷售總量,意義不大。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則更是直言,15萬是智能汽車的基礎分水嶺,沒有15萬元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無獨有偶,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也曾就相關問題發表過觀點,他也表示智能純電動車存在門檻,15萬元以下很難做到真正的“智能”, “15萬元以下只能叫電動車,不能叫智能電動車”。
為什么不止一位新勢力掌門人十分注重15萬元的市場分水嶺?根據IHS Markit調研數據顯示,未來十年內15-25萬元主流新能源產品市場滲透率將從3%增長到40%,而在2030年15-25萬元主流市場將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從“啞鈴形”轉向“紡錘形”,單純依靠高價高智或低價低智的競爭策略已經行不通,下一階段的競爭中,聚焦15-25萬細分市場才是命門之所在。
15-25萬智能純電細分市場7月銷量TOP10,新勢力小鵬、威馬位列前三
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重心進一步向15-25萬元區間靠攏的大勢,新勢力們的應對也非常迅速。蔚來汽車不久前公布了設立子品牌以專攻15-25萬元主流市場的消息,小鵬汽車在P7大獲成功后,緊接著推出了P5,其價位定格在了15-25萬元。而威馬汽車對于這一主流市場的洞察遠早于其它新勢力,甚至早于老牌勢力特斯拉。早在2015年創立之初,威馬就確定了“科技普惠”的定位,聚焦15-25萬主流市場,而其旗下產品,不論是在售的EX5、W6,還是預計在年內發布的M7,均符合“智能電動”與“15-25萬”這兩大關鍵詞。毫無疑問,面對新能源市場重心不可逆的向著15-25萬元主流市場靠攏,威馬的先發優勢將幫助其在今后的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表示“沒有15萬元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
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表示“15萬元以下只能叫電動車,不能叫智能電動車”
顯而易見,當今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從過去大浪淘沙式的“海選賽”,極速轉向在各細分市場,尤其是15-25萬元主流市場的“淘汰賽”,這會倒逼新勢力們拿出更高的競技水準以應對更為激烈的競爭。毋庸置疑,在殘酷的淘汰賽階段,蔚來、理想、小鵬和威馬這四位新勢力種子選手將最具看頭。
親,試試微信掃碼分享本頁! *^_^*